藏在地毯裡的「循環商機」
中台灣爆發垃圾處理危機,生活中許多大型廢棄物若能妥善規劃,加以再利用,不但減少垃圾量,也能創造另一波「循環商機」!
地毯在台灣常見於辦公室、旅館等設有空調的商業空間,經過長年的磨損,或是飲料等污漬的沾染,都會有失去光澤而且難以清洗的問題,每隔一段時間就必須汰換,帶來龐大的垃圾量。
地毯在歐美國家,除了商業空間之外,幾乎是家居必備的裝潢。根據美國環保部資料,每年約有35億噸的廢棄地毯被丟到垃圾場。可觀的垃圾量讓美國環保部和地毯公司都意識到,必須要有效提升地毯的重複再利用。
經過十年的努力,一些大型資源回收場,開始設有專門回收地毯的專區,也有些地毯大廠,已能透過回收地毯的主要原料-尼龍纖維,再利用做成新產品,做為主要經營模式。
真正價值在於提供服務而不在賣出產品
全球最大地毯公司,美國英特飛(Interface,或譯為介面集團)董事長安德森(Ray Anderson)在1994年有感於人造纖維產業對地球生態環境造成的傷害,開始積極推動地毯回收再製。
英特飛早在1960年代就首創商用地毯模組化概念(Modular Carpet Tile),就是以面積較小的地毯磚,組合出客戶所需要覆蓋的面積。模組化設計讓地毯的拆解、運送更為容易,有助於地毯的維修、回收再利用。為了能回收賣出去的地毯,英特飛透過租賃計劃「Evergreen Lease」,與客戶簽訂3 或5 年為一期的地毯租賃契約,提供地毯售後保養、維修、改良、整理,以及升級等服務。
地毯業者在產品生命週期中掌握各階段的物權,為了增加利潤,積極研發更耐磨的纖維織品,延長產品使用年限,並全力回收產品原料,達到進一步的循環使用,降低材料成本。
回收產品再製成下一個新產品,對製造商來說,存在一定風險,因此必須確保回收產品不含有毒物質,才不會污染到廠商的生產線,也才能確保下一個產出產品的品質。所以,透過租賃模式,廠商完全擁有產品所有權,再加上包辦維修、清潔等服務,才可以在每階段照顧到產品,避免產品受到污染。
對使用者來說,透過租賃,地毯不再屬於固定資產項目,每年的租賃費用變成單純的營業費用之一,在會計及稅務上取得更大的彈性與調節空間,並且享有較高的扣抵稅額。
另外,3至5年的短期合約,讓辦公空間可以定期更換地毯,擺設不再一成不變。利用模組化方塊,地毯發揮飽和彩度與花色創意,打造更有精神的辦公空間。這些好處讓「以租代買」的地毯租賃計畫可以得到消費者的支持。
新商業模式從美國流行到歐洲
現在,地毯租賃服務也已經在歐洲流行起來。
曾獲得英國《衛報》永續企業獎的荷蘭地毯製造商Desso,將地毯租賃服務更進一步深化,為了做到地毯可百分之百回收再利用,從源頭開始重新設計,發展出一套完整的循環再利用方案。
地毯主要分為背襯材料,以及表面裝飾的纖維材料。Desso從材料成份出發,研發出無毒可持續再利用的材料。在結構上,發展出更容易拆解、回收處理的技術。搭配逆物流回收計劃,每當回收一條舊地毯,就可利用新技術將背襯材料層與表面裝飾纖維材料層分離,纖維材料層可以重新造絲,作為新的表面裝飾材料。背襯材料層中的主要成分-瀝青,則賣給道路與屋頂製造業者。其餘不可再利用的部分則賣給水泥業者,當作次級燃料。如此一來,讓整塊地毯形成一個封閉循環(closed loop),盡可能達到零廢棄的目標。
( 從源頭再設計,形成地毯的封閉循環)
(地毯模組化設計。圖片來源:Desso)
台灣不缺回收技術,關鍵是重新設計商業模式
看到國外成功的案例,國人應該都會好奇,台灣能不能推廣百分之百可回收的地毯?
根據紡織研究所的研究,台灣是全球紡織業大國,商用地毯主要使用的材料為尼龍纖維,正是國內紡織業的強項。台灣若要開發商用地毯市場,就原料來源而言,應該不是問題。台灣最大地毯公司台化地毯,是亞洲最大單一地毯專業廠商,該公司也研發出尼龍聚合回收系統,用來分離出尼龍纖維,然後再利用來製作環保地毯。
從生產角度來看,台灣其實早就具備像荷蘭Desso的分離及再造技術。從消費端來看,台灣企業的環保意識也逐漸提高,並不吝於綠建築等環保的投入。例如,台達電贊助的台南成大綠色魔法學校,就採用回收尼龍再製的環保地毯。台灣商用地毯要推動循環商業租賃模式,其實潛力無窮!
事實上,在全球石化資源日漸枯竭的今天,尼龍纖維回收後,可以再製成各種不同商品,紐西蘭一間設計公司,就將回收舊地毯製成兒童平衡車,美國英特飛也與倫敦動物協會共同組成公益團隊Net-Works,在菲律賓協助當地貧窮漁民聚落,蒐集海岸邊的損毀廢棄漁網,再製成地毯用的尼龍紗。
地毯等尼龍纖維回收再利用技術早已成熟,由此可知,台灣要有效再利用墊體材料,關鍵不在技術,而在於系統性重新設計產品、商業模式,以及產品回收機制。
(使用舊地毯材料再製成兒童平衡車。圖片來源:Wishbone Design Studio)
本文全文轉載自天下雜誌循環經濟專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