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代財經論壇_國際發展循環經濟模式與啟示
循環經濟是什麼?
台灣社會目前對於循環經濟的兩個認知上的重大迷失。第一,循環經濟不只是一個「環保」議題。人們為了因應這種工業革命以來的長期社會環境破壞,想出了許多的保護措施與補救辦法,然而這樣的作為其實是被動的。循環經濟採用一種積極、主動(Creaventive) 的態度試著解決最核心的問題。第二,邁向循環經濟的改變不只是產業的轉變,而是整體發展思維的改變。生產者與消費者除了擁有傳統上的線性思維,也要擁有一個系統性的循環性思維。
從線性經濟要翻轉到循環經濟的4項思維轉變
天然資源是有限的
線性經濟的假設:資源是豐沛的
循環經濟的假設:資源是有限的
廢棄物不該存在
線性經濟假設「廢棄物是必然之惡」,是理所當然的,是成本。
循環經濟的概念是「零廢棄物」,廢棄物只是「資源被放錯地方」。
打造新的消費者價值觀
線性經濟的價值觀:「要擁有,才有快樂」。
循環經濟的價值觀:強調「使用權」而非「擁有權」。在未來的市場,擁有權會在生產者身上,而不是在消費者身上。商業模式會因應改變,而必須重新思考Redefine跟重新設計Redesign。Redefine是指對所有的東西去思考,到底需不需要這個東西。再談這個產品怎麼樣Redesign,可以讓Reduce,Reuse,Recycle的過程達到最佳效率。
生產者的責任擴大
線性經濟:企業的存在都是靠獨立性的發展。
循環經濟:「產業共生」的合作模式,讓一個業者的廢棄物是另一業者的資源。要落實這件事,將牽涉到商業模式的改變、法令的重新訂定,以及更重要的是,企業之間的信任。
循環經濟的價值觀移轉
消費者的需求轉變
從Product Economy到Digital Economy。業者必須重新思考消費者的真正需求。從過去的「擁有產品」到未來的「享受服務」,業者要提供的是針對產品使用的服務。
資源效益重新定義
以往談的永續(sustain),僅僅是延伸產品的使用年限。未來應該是更主動的去做到再生(regenerate),再度創造價值,並且重新再利用。
商業模式多元化
過去企業獨善其身的構想,僅僅是想辦法讓自己的企業績效做得更好。未來循環經濟架構下的模式必須是與其他各界的產業合作共享的,業者要習慣這種的作法,與社會連結。
發展文化
過去台灣的企業文化思維大多是「Less Bad」的模式,但是,在循環經濟的思維下,新的企業文化必須逐漸邁向「More Good」,企業除了床造利益,其實也可以做好事情,破除社會的迷思,創造出比利益更崇高的「Good Idea」。舉例來說,若是達成了「零廢棄、零排放」的目標,不只可以降低垃圾處理成本,也能提供其他企業產業共生的原料,創造出一個更好的環境。
種種問題背後的發生原因都緊緊扣著線性經濟
線性經濟是分段式的經濟模式,take, make, use, and dispose,用原料製造產品,使用,拋棄,是一個線性的過程。但是在這個線性架構所產出來的廢棄物,都是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,包含氣候變遷、食品安全、食物過期等。
到2030年,中產階級全世界會增加三十億的人口,對原物料的需求會加速成長。供需的不平衡,物價指標從2003年以後價格開始飆漲。因此,轉型對台灣來說尤其重要,因為我們真的是一個沒有資源的國家,沒有本錢做低價競爭。
產業共生:跨工業、跨農業、跨層次的公共建設,一起把廢棄物變成資源
循環經濟最重要的概念,就是一個系統性的「Close Loop Design」,要打造一個系統性的循環系統,就必須從「系統性的設計」與「系統性的分析」下手。
工業區若經過系統性的規劃,可以把廢棄物變成產區的資源。高雄的臨海工業區就有企業很努力在做這些事情。目前台灣缺乏完整的資源盤點,將全台灣現有的資源,做大規模「質」與「量」的盤點、診斷,只有在對現有資源有一定的了解,才有可能作出完善的規劃。拋棄工業歸工業、農業歸農業的保守想法,將各個產業一起納入規劃。
找到循環經濟背後的意涵
落實循環經濟很關鍵的一步是,觀念要調整,產品的價值要轉移,最後是系統性的規畫,整體來看台灣的資源,現在只有4.5%的資源是被再循環的,所以有95%的資源沒有被循環,這些資源如果能不斷的二次加工,三次加工,四次加工,背後其實隱藏很多商機、就業機會。
推動這些事情不是很容易,做任何事情都不容易,循環經濟背後的精神是,大家要一起合作。非洲有句諺語,「If you want to go fast, go alone. If you want to go far, go together.」如果你想走得快,自己走比較快;但如果你要走很遠,大家一起來。